“故宫敦煌大展”线上课一晚上拼了400多人,能从高处俯瞰中轴线的“皇城探索之旅”瞬间报满,自己动手搭建箭楼模型的体验课受到追捧……“双减”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目光投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相关课程,孩子们用脚步丈量自己生活的城市,学着阅读一砖一瓦、榫卯斗拱里的北京城。
知行合一
用脚步丈量北京中轴线
登临贵宾楼顶层天台俯瞰皇城景致,品着中式下午茶聆听主题讲座,探寻太庙与社稷坛的建筑密码,10月下旬,深度文化旅行机构“山原猫探索”发起了一场特殊的体验之旅,带领亲子家庭和部分成人开展皇城探索,解读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近两年随着中轴线申遗的推进,关于中轴线的课程多了起来。
“在清朝,我们所在的这个位置是皇城内皇家祭祀的场所——堂子。往南看,是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往西,大家可以看到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顶。再往远一点儿,可以看到景山万春亭。”讲师朱岩毕业于北京大学,原是北京四中的地理教师,也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任职,如今他通过深度旅行等方式传播普及地理与人文知识。家长和孩子们顺着他的指引,俯瞰皇城与北京中轴线,看高楼鳞次栉比,连绵的西山勾勒出辽阔的天际线。
在一场以“中轴线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简短讲座过后,大家来了一场“CityWalk”,探访中轴线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了解“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都城营建准则。“不走进太庙,不知道大殿宏伟的尺度。”朱岩说,很多人踏入太庙大殿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这就是用脚步丈量带来的震撼。作为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记录着一个朝代的历史更迭,也折射出一个朝代的礼仪规制。结合平板电脑展示图片,朱岩娓娓道来,从历史、古建营造、皇家祭祀制度等多角度切入深度讲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参加这些活动主要是给孩子开阔视野。”张先生为儿子办了平台的年卡,赶上优惠,千元左右就能体验5次周末主题活动,线上课程则是免费收听。“现在孩子的空闲时间多了,周末大人小孩都出来转一转,挺好的。”张先生说。
应时应景
农历八月祈福转白塔
“八月八,阜成门内走白塔。”今年农历八月初八,广播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举办了应时应景的线下活动,节目总撰稿、制作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世强带队走进重新开放的白塔寺,一起祈福转白塔,感受浓郁的老北京历史文化。
被听众亲切地称为“小强老师”的张世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我在南城长大,但对白塔寺有很深的感情,经常过来,对这儿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小强老师讲述的白塔寺历史文化故事,很多北京人也是第一次深入了解。除了介绍白塔寺的历史渊源,小强老师还为活动设置了更有烟火气的“副主题”,那就是寻找生活的记忆、寻找童年的记忆。“大伙儿对白塔寺记忆最深的就是原来建在山门这里的白塔寺副食商场。它比西单菜市场小一些,但也算是品种齐全,附近居民经常光顾。”
“所有的线下活动其实都不是专为亲子设计的,但我们发现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占到一半的比例。”小强老师介绍,从去年开始,节目开始组织室外的研学体验活动,带领大家在行走中了解城市。经典路线包括从钟鼓楼到景山的北中轴、从珠市口到燕墩儿的南中轴、大运河什刹海段、颐和园等。“我们把活动招募信息发在公众号上,快的话半天就满了,再慢也就两三天报满。”《徐徐道来话北京》的线下活动颇受欢迎,每人只需交不足百元的费用,就能跟着小强老师的脚步品味京韵。
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十多年,小强老师对路线的设计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例如,避开热门景点,行走后山认识颐和园;“天坛数地砖”的数学题火了,他便带领大家走进地坛,了解地坛地砖背后的文化。“我希望我们的路线是常走常新的,听过的也可以再来。”在每一次活动里,他都会把新发现的史料、新搜寻的故事和新的个人思考融入讲述之中,不断更新调整。
在小强老师看来,孩子们的参与让每一次的行走有了更多趣味。“孩子们不一定能记住那么多东西,但让他们先看、先听、先说,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他还会在讲解中适时使用一些流行词汇,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上手体验
搭建一座重檐歇山箭楼
在市规划展览馆二层的“少年营城”空间,由机构“见微·喜木”开设的建筑体验课程一直颇受欢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16个人分成8组,每一组都独立操作画线、锯切、打磨,亲手制作斗拱。项目负责人吉舟希望通过手作体验,传达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原理,并对当下的生活有所启发。“只有上手体验,你才知道为什么中国建筑‘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及其应用价值。”
如果说制作斗拱是了解古建筑结构的开始,那么,搭建箭楼则可以模拟真实的建筑建造体验。上半场的30分钟,吉舟会讲述北京城墙的建设发展过程,科普中国建筑样式以及建筑文化观念。下半场的150分钟,16个人共同搭建一座中国古建筑木构模型——重檐歇山箭楼,比例为1比10,总高度近1.8米。
“这跟孩子们平时玩的搭积木、拼乐高完全不同,是要真真正正了解盖房子的顺序和工艺。”吉舟希望,孩子们能在亲手搭建的乐趣中,更加热爱城市和文物。
据了解,自2018年起,市规划展览馆就在二层划出750平方米建成“少年营城”主题教育空间并投入使用。市规划展览馆馆长徐咏梅介绍,目前“少年营城”系列已初步形成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建筑规划、通识博物、美育德育和营地研学六个方向的城市科普内容。其中,人文历史和建筑规划方向,重点推出了北京城址变迁、探秘城市中轴线等公益讲座,以及北京城门箭楼斗拱、“中国方”榫卯等科普体验活动。该系列至今已累计开展科普课程和活动100余次,900余个家庭、5000多人参与其中。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历史文化名城课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稀缺昂贵的“小众”课程,相反,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发力于此,开发了一系列“接地气儿”的体验课。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有家长呼吁,希望未来能针对孩子的年龄段和知识层次提供更加细分的体验课程。本报记者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