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馆(邵飘萍故居)自2021年6月1日对外开放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在京报馆邵飘萍生平事迹展二展厅北墙上,悬挂着一幅祖父的书法遗墨。参观者至此纷纷驻足,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幅作品。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幅遗墨背后有一段故事。
这幅作品正文是祖父所录唐代诗人杜甫的《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落款处题有:戊午端阳,慧子嘱余书数语补其所制余幅,余以天涯飘泊方不胜身世之感,因录杜工部诗以进,得垂笑为牛衣对泣否乎?署名:飘萍
旧时的文人墨客,逢年过节或遇重大事件,常喜欢吟诗作画,泼墨抒怀,以表心境。从落款中不难看出,这幅字是祖父作于戊午年端阳(1918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年端阳日,祖母汤修慧写了几幅字,想请祖父也写幅字与其相和以补齐余幅。
当时,祖父的身份是《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和北京新闻编译社社长,想到近几年和祖母一起走过的不平凡经历,怹特意选择了录制杜工部诗《野望》。
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成都草堂。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辗转来到四川成都。诗人跃马出郊时感怀时局,怀念诸弟,感叹年老多病对朝廷无所贡献。全诗充满了忧愁、孤独的情绪。
祖父之所以选择录制这首诗,是对诗作者的“天涯沦落人”处境触景生情。杜甫抒发的情感,与祖父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产生了某种共鸣。怹毫不掩饰地表明:“余以天涯飘泊方不胜身世之感,因录杜工部诗以进。垂笑为牛衣对泣否乎?”怹似乎以诙谐的口吻调侃祖母,回首他们夫妻二人近年来,在身处艰难困苦的逆境中,几经生离死别、不离不弃、共克时艰的经历是否也可喻为牛衣对泣?字里行间充满了这对报人伉俪之间浪漫乐观的情调,至今读来仍别有一番感受。
祖父为何会与诗人如此有同感?这还要从祖父母那些年所遭遇的经历说起。1913年8月,祖父主持《汉民日报》,因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支持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发起的“二次革命”,被浙江督都府以“扰乱治安”和涉嫌参与“二次革命”罪被捕入狱,汉民日报馆亦被查封。祖母汤修慧抱病联系友人多方营救,祖父终获缓刑出狱,在短暂回金华抚慰父母亲友后,于同月下旬乘船急赴日本东京。
祖父赴日后,祖母原本就身体欠佳,加上因祖父入狱所受惊吓和连日奔波劳累,导致病情加重,险些不治。
当年祖父初到日本,立足未稳,又遇祖母身患重病、乡下老家急需用钱、自己日常生活入不敷出等难题,经济上遇到了空前的拮据。
困境中的祖父,在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东京,祖父入日本政法大学攻读法律政治专业,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新闻学理论。怹与几位同学共组“东京通讯社”,为京沪报纸提供资讯,同时兼任《时事新报》通讯员。这一期间,祖父拜访了孙中山、黄兴等,结识了李大钊、章士钊、潘公弼等进步人士。这些交往对祖父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人后来还成为了同事和挚友。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是月下旬,为加强国内反袁护国的力量,受上海新闻界联合邀请,祖父回国主沪《时事新报》笔政,亦发稿于《时报》《申报》。
1916年6月,祖父受《申报》社长史量才之聘,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年,祖父不足30岁。经过主持《汉民日报》的实践和“逮捕三次,下狱九月”的磨难以及赴日深造学习,参加护国讨袁斗争的3年历练,可谓年富力强。
1916年7月31日,祖父从沪宁站出发赴京上任,立即投身于刚刚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接触到北京的报(新闻)界后,怹很快洞察到对于关乎国家、民族命运大事件的报道,都是国外通讯社在操控。作为一个中国的新闻从业者,怹深感耻辱和愤慨,到京当月立即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通讯事业的局面,并逐渐培养出一批访员(记者)。
祖父在京担任《申报》特派记者两年,发《申报》“北京特别通讯”,从原来的每天200字扩展为500字,后又增发至一两千字,新闻内容十分丰富。一时间《申报》的“北京特别通讯”风靡全国。
了解到祖父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何怹对杜诗《野望》产生共鸣。但是,一生励志以“新闻救国”的祖父,屡对艰难困苦,从未有任何退缩消沉,而是以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敬业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终身志向。
在京两年,祖父亲睹北京各报大都为反动军阀派系所操纵,深感必须有自办的报纸,才能反映民众的呼声。在戊午年端阳的数月之后,祖父毅然辞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之职,于1918年10月5日创办了《京报》,为实现“新闻救国”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创刊之日,祖父手书“铁肩辣手”条幅悬挂于编辑室内,与报社同人共勉。
时光飞逝,转眼百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从中了解到蕴藏于祖父这幅遗墨中的一些故事,其中饱含祖父对“新闻救国”志向的不懈追求,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
(原标题:从祖父邵飘萍的一幅遗墨说起,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邵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