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养好身体重点在“冬藏”,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先从了解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
中医正骨疗法(罗氏正骨法)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三是药物的特色,这三点结合在一起常常形成一种独特的疗法和某个著名的流派。
罗氏正骨法传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罗氏中医正骨以手法治疗复位扶正、接骨、续筋、固定和用药的独到之处与西方医学骨科相比有很多超越性的优势,是中国传统医药学骨伤科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本身就是中医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和医学研究价值。
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鹤年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先后由曹萨飒、王圣一、刘一峰等世医家族传承,是北京医药行业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
鹤年堂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数百年坚持“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的理念,形成了以“调元气,养太和”为文化内涵的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包括“和者鹤寿”的天年观,“阴阳之律,性命之本”的认知观,“终身养生不辍,整体平衡不偏”的整体观,“生命无养,逆之于体”的“天道鹤年”观,“生命无调,体自弱衰”的“人道鹤年”观和“未病常调、将病预调、已病医调”的“以调求和”之法,“节、律、神、和”四字诀的“以神求和”之法及形养术、神养术、药护术、食养术、按摩术等。鹤年堂饮片的传统炮制技术誉满京城,《西鹤年堂参茸醪醴丸散膏丹价目表》中记有694种药品,技艺独特,传承至今,堪称中医药养生宝库。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记,《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同仁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同仁堂的制药特色即传统中医药与宫廷制药的融合,概括为“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中医正骨疗法(宫廷正骨)
宫廷正骨是以清代上驷院绰班处正骨科为基础,针对跌打损伤等骨科疾患,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治疗体系。通过五代宫廷御医及现代医师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学术流派。
宫廷正骨的主要手法特点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宫廷正骨手法在治疗骨折方面,强调“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在治疗筋伤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柔、透、巧”。
中医诊法(王氏脊椎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1644—1661)年间。当时民间中医王汝清从军医治箭伤,由于其疗效高而留在宫中成为御医。乾隆年间,王汝清的后代王昭恩又被召入宫中成为御医。清末时该疗法散落民间。民国后,王氏传人继续行医,其疗法始终未断传承,目前王兴治已是第十三代传人了。
王氏脊椎疗法的治疗原理主要是循经取穴、药物渗透和推拿按摩。根据中医“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原理,以人体阳经为主,阴经为辅,辨证施治。通过穴位弹刺,达到“药入邪出”的目的。该疗法将竹子制成竹罐作为给药工具,利用竹子本身清热解毒、散风除湿的功效,与配方药物合力以达到最佳疗效。并通过高温、高压使药液充分注入、贮于竹罐体;利用拔罐时产生的负压,使药液有效渗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