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冰场快乐滑行 释放冬日激情
2022-03-09 网友投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一直保留着冬季滑冰的传统。每逢上冰的日子,人们就不约而同涌向几大滑冰场滑冰:初学者步履蹒跚,专业高手身轻如燕,娃娃们争着抢着玩冰车……冰上一片欢乐,如同过节般热闹。北京人喜欢把这项运动叫溜冰,一溜数十载,痴心不改,如今更是溜出了冬奥情。

冬季找乐子天天盼上冰

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滑冰运动,当时被叫作冰嬉。到了明清时期,冰嬉还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滑冰仍是人们最喜欢的冬季运动项目,老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溜冰。

自上世纪50年代,北京很多地方都建有正规的户外公共滑冰场,如什刹海(当时叫作人民滑冰场)、北海、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大都依托公园河湖而建。滑冰场内设有不同区域,比如北海滑冰场就设有花样场、冰球场、儿童场、初步练习场及双跑道,同时,配备有照明设备,不但白天开放,晚上还有夜场。至于冰鞋,可以自己预备,也可以到滑冰场去租,非常方便。

“那时,每天都有好几千人上冰,天儿好时得排队,等20分钟才能进去。”回忆起小时候在什刹海滑冰场滑冰的经历,一位老北京人至今记忆犹新。“一到冬天,我们这些孩子就天天盼着冻冰。能上冰了,经常是上午9点来,滑到中午,饿了就上岸买两毛钱花生米或者烤白薯,然后就天黑见了。”

很多老北京人都有这样美好的童年记忆。想当年,滑冰场上热闹非凡,有人正滑,有人倒滑,有人拉手跑大圈儿,有人集体摔马趴,要多欢乐有多欢乐……那些年,滑冰讲究穿军呢大衣、戴羊剪绒帽子,大衣得敞开怀,这样滑起来才能显得倍儿飒。有的小伙子带女朋友去滑,滑得好拔份儿,要是没两下子,可就跌份儿了。小孩儿爱玩冰车,坐在冰车上,一手拿一支铁钎子戳着往前划,若是小伙伴们凑到一起,难免来场比赛,一个个小脸儿冻得跟红苹果似的,滑得欢,笑得更欢。

资料记录,上世纪50年代,北京每年冬季都有上万人参加滑冰运动,到了假日,市内的几个公共滑冰场都挤满了人,仅1953年什刹海滑冰场就接待了7.8万人次。

冰上大会普通市民也能参赛

滑冰不仅有乐趣,也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方式。由于喜欢这项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光靠公共滑冰场已难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于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单位自建了滑冰场。

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们看了电影《滑冰能手》后,被电影中运动员们的冰上技艺所震撼,掀起了学习滑冰的热潮。为鼓励学生们的积极性,学校建造了滑冰场,还准备冰鞋供学生们使用。

新华印刷厂有不少工人喜欢滑冰,他们当中有的能倒滑,有的能滑8字花样,滑得棒的已将冰鞋上的花样刀换成跑刀,具有专业水准。新华印刷厂干脆铺了一个小型冰场,并配上灯光设备,供工人们每天下班后滑冰锻炼。

当年,北京师范学院也建有滑冰场,为鼓励学生参加滑冰运动,学校买了很多冰鞋备用,平均六个人拥有一双。在滑冰的时候,体育老师们会在现场指导,卫生室的大夫也会到场作救护准备。

那个年代,每年冬季到来,全市都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除公共滑冰场外,在东单、后海、筒子河(东华门和北长街)、陶然亭、金鱼池等地,附近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会自行联合修建滑冰场,而郊区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和其他较大的单位,也会修建小型冰场。不仅如此,北京还会定期举办冰上运动大会,无论速度滑冰还是花样滑冰,只要是居住在北京的工人、学生、战士、机关工作人员和市民,都可以报名参赛。各个系统也会组织冰上运动会,增强职工体质,丰富业余生活。就这样,滑冰运动迅速在北京普及,四九城里的冰上氛围相当浓厚。

冰上项目成春节文化活动亮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滑冰等冰上项目从冬季户外演出节目逐渐过渡为春节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1980年1月,北海公园举办了化装滑冰表演。太液池边,琼华岛上,人们翘首出神地望着。几朵翠盖霞衣的荷花亭亭玉立于琼海之上,随着悠扬的乐曲,枝叶微微摇曳,一朵白荷在众花间飘过,勾画出美丽的曲线,颇有“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之感。这并不是夏日歇凉赏荷,而是三九隆冬的化装滑冰表演。冰上,几个姑娘跳的“荷花舞”将舞蹈和花样滑冰结合,分外动人。领舞的曲薇曾在1978年北京市花样滑冰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有传统的龙舞、狮舞、跑驴、旱船,有反映边疆战士的舞蹈“雪山雄鹰”,还有“打渔杀家”“大头娃娃舞”“雪海飞奔”……演员们尽情展示着精湛的技艺,优美的舞姿、绚丽的色彩,为严寒的冬天带来了春意。

慢慢地,滑冰成为春节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87年龙潭花会举办时,不但设立了化装滑冰、冰车、雪橇、狗拉耙犁等活动,国家集训队还在公园的莲塘花屿景区表演了花样滑冰。1992年春节期间,首届密云冰雪狂欢节举办,这次活动融传统冰雪造型艺术、民间文化与现代声、光、电技术于一体,打造了以我国名胜古迹、神话故事、自然景观为题材的景点,并开辟了冰帆板、打冰猴、狗爬犁、马爬犁、滑冰橇等轻松的冰上体育项目。1995年,延庆举办首届冰雪节,人们骑冰摩托,坐冰爬犁,打冰上保龄球,好不热闹。到了晚上,还可以逛古老的民间艺术“九曲莲花灯”冰上迷宫,别有风情。

滑旱冰一度风靡京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滑冰因融趣味性和健身功能于一体,受到越来越多北京人的追捧。只是北京每年的冰期只有1个多月,再加上当年科技水平有限,大规模发展滑冰运动有困难。于是,旱冰出现了,让很多人圆了滑冰梦。

旱冰,也叫滚轴溜冰。1981年初,日坛旱冰场正式开放,一天开放四场,每场两小时。然而,当时北京的旱冰场只此一家,去滑旱冰的人特别多,平日购票已非常紧张,到了节假日旱冰场内外人更多。

同年开放的北京地坛地下旱冰馆也显示出了极大的吸引力。旱冰馆每天8时至21时开放,17时以前去滑冰的通常有五六百人,17时以后是高峰期,能达到八九百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截至1983年4月,这座开放一年多的旱冰馆已接待了50多万人次。

很快,滑旱冰风靡京城。为了鼓励这项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了7座小型旱冰场,却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1954年1月17日《北京日报》2版报道,当年北京市冰上运动大会举行,凡是居住在北京的工人、学生、战士、机关工作人员和市民,经过医生检查证明身体健康者,都可以报名。

1982年10月14日,被誉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旱冰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旱冰场建成开放。这座旱冰场位于工人体育场南门内东侧,全场占地近1万平方米,每场可同时接待1900多人。平时,旱冰场13时至21时开放,像游泳场一样开循环场,每场两小时,节假日还会开放早场,旱冰爱好者们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对面还曾建有一座3000平方米的滚轴溜冰大世界,在那里,溜冰者可以伴着灯光的变化和音响的节奏运动,非常时髦,附近高校的大学生和中关村地区的白领常去光顾。

后来,大商场里也开设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旱冰场。1996年12月的一天,西单商场旱冰场外排出了100多人的长龙。旱冰场当晚本该在21时停业的,结果第二天凌晨2时多人才散尽,足见当时人们对滑旱冰这项运动的喜爱。

举办冬奥续写北京冰上奇缘

进入21世纪,北京兴建了大批健身场馆,滑冰运动进一步普及。特别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冰雪运动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后,北京掀起了新一轮滑冰热潮。

那年暑假,京城几家滑冰场馆顾客格外多,仅西单滑冰馆的顾客就增加了五成。新世界冰场的学员也增加了不少,大多是孩子,年龄从5至15岁不等,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上名甚至需要提前1个月。滑冰馆生意为何突然火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运动员在当年冬奥会上的战绩鼓舞了国人士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滑冰等冬奥项目。而且,家长们觉得冰场里很凉爽,孩子既能避暑又能锻炼身体,同时还可以锻炼平衡感和协调性,对成长发育大有益处。

实际上,当时的北京已形成东有“国贸”、西有“西单”、北有“首体”、南有“新世界”的水冰冰场格局,冰场设备达到了国际标准,一些在冰场工作的教练曾是国家队队员,他们昔日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过非常优异的成绩,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初学者就是冲着这种专业范儿去的。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京城冬季全民健身运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年,利用高科技建设的五棵松“冰世界”正式开放。这个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上乐园,给人们带来了奇幻的感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四季冰场,即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冰粉儿”们也能在室外尽情享受滑冰的乐趣了。

溜冰情未了,一起向未来。再过半个多月,北京冬奥会将拉开帷幕,相信这场办在我们家门口的体育盛会将让更多人爱上滑冰运动,续写冰上奇缘。

参考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 | 文字 贾晓燕 | 制图 焦剑)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