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
前段时间,有不少媒体报道,位于房山区的上方山古蜡梅凌寒开放,这给清冷的冬天带来一抹鲜艳的色彩。蜡梅一般在农历十二月至第二年的一二月份开放。百花凋谢时,唯有蜡梅凌霜傲雪。蜡梅开放之早,为众花之魁。
上方山,古称六聘山,位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它自古就以奇峰、异洞、七十二茅庵著称,相传东汉时就有高僧在上方山上修行。上方山历来植物繁多,景色幽丽,尤其是散生于庙宇前后的古树,更是别有风采,因此自古就有“南有苏杭,北有上方”之说。明代,上方山成了北京周边的独特一景,有诗曰:“幽燕古奥室,兜率居中岩。花宫七十二,上下东西嵌。”
历经千余年的变迁,上方山的古树名木大多得以保存,如今的上方山已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在上方山,一二级古树就有一千多棵,其中有“四大树王”:“柏树王”“松树王”“槐树王”和“银杏王”。
在上方山的古树名木中,蜡梅虽然不多,但却是鼎鼎有名。上方山共有两丛古蜡梅,树龄约为350年,是北京最古老的蜡梅,位于松蓬庵院内房西北角。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和清朝大臣查礼在游览上方山的诗句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它。旧时,北方的蜡梅极少,所以上方山上的蜡梅十分珍贵。
除了上方山,北京还有其他欣赏蜡梅之处:北京植物园的卧佛寺和北海永安寺。卧佛寺内的三世佛殿门前有两棵古蜡梅,东边的一棵为清雍正年间所植,距今已三百多年,很多资料说它为唐代所植,这是不准确的。相传它在百年前曾枯死,后又复荣,故称它为“二度梅”。
北海永安寺内普安殿西侧有一座清幽的小院,此院正殿为静憩轩。小院里就有两棵古蜡梅,品种为红心蜡梅,是蜡梅中的精品。这两棵古蜡梅植于何时没有资料可考,但据两树的规模来看,时间并不晚于卧佛寺的清代蜡梅,可能也是清雍正年间所植。
上房山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古树名木。主庙兜率寺西北的吕祖阁院内东南角,有一棵巨柏,其高达20多米,树干周长达6米。树下的说明牌上有文字介绍,此柏植于晋代,距今已一千多年。当地甚至有“从有此山,就有此柏”的传说,此语虽有夸张成分,但也说明这棵柏树的久远历史。这棵柏树的树冠覆盖了大半个院落,人称“柏树王”,它也是房山区最古老的柏树。
关于这棵柏树王,在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天上方山来了两个人,他们白天到寺庙烧香拜佛,到了晚上就来砍这棵树,他们又是砍又是锯,可就是砍不断。后来俩人一看,锯和斧子上全是血,这可把他们吓坏了,赶紧跑了。他们的恶行把柏树王气坏了,长出了一个大包。有趣的是,柏树王的粗干上还真有一个大树瘤。传说固然有夸张之处,但可见人们对这棵柏树的爱护之情。
吕祖阁南边不远处,是通往云水洞的山道,它也是游人必经的一条山道,在这条山道上,有一棵冠大荫浓、青翠茁壮的古槐矗立在路中央,高达20米,干周长达3米,人称“槐树王”。
上方山的古刹兜率寺始建于隋代,是上方山上保存较好的寺庙之一,院内有一棵高耸的古柏:“拧丝柏”,又称“兜率柏”。它是一棵桧柏,因桧柏的干纹大多为拧丝状,所以叫“拧丝柏”。这棵柏树高达20米,树干周长达3米,应是明代古柏,距今已五百多年。树干的纹理从下到上拧曲盘旋,非常壮观。
关于这棵拧丝柏,在当地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寺内的高僧有一个聚宝盆,往盆里装进什么东西,就能变出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来。后来一个大官知道了,他准备到寺里要这个宝贝。高僧闻之,就把聚宝盆埋到寺后的一棵拧丝柏树下。大官带人来后,听说宝盆被埋在拧丝柏下,就带人去挖。到寺后一看,满山都是拧丝柏。他们挖了很多树,也找不到宝盆,只得作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说法:上方山上的拧丝柏都是聚宝盆变的。
兜率寺东北的藏经阁,是一座双层楼阁式建筑,院中有一棵植于明代的古松,高30多米,树干周长3米,傲然耸立,人称“松树王”。这里来的游人相对较少,环境清幽。古松与藏经阁交相辉映,有着非同一般的气息。在上方山上,尤其是在其东部,像这样高大的古松很多,它们和周围的群山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兜率寺的西边,有一古刹,名为文殊殿,殿的山门前有一棵明代的古娑罗树。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是佛门圣树之一,僧侣们在寺院中广为种植,尤其是在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常植娑罗树。除了上方山,北京种植娑罗树的寺庙,还有潭柘寺、大觉寺、八大处的灵光寺(二处)和香界寺(六处)、卧佛寺等。
在文殊殿南边,有一棵高大的古银杏,过去为雌雄两株。雄株威武轩昂,雌株俏丽多姿。现只存雄株银杏巍然屹立,人称“银杏王”。
在上方山兜率寺西边的一段崖道边生长着不少古柏,其中有一棵古柏的“腹腔”内长出一棵古藤。这棵古藤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它的藤茎竟缠住了崖边的九棵古柏,构成一处罕见的景观,人称“一龙缠九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