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行走古村落 “敛米放花”吉家营
2022-05-27 网友投稿

密云区新城子镇吉家营村有个“敛米放花”的习俗。百余年前,每年过了春节破了五,村里有威望的主事人,便委派几个公认的“仁者”,到各家各户敛米。富裕人家交小米一斗,不设上限;稍差些的人家,论升交,多少自便;贫寒之家交一角半角,是个意思即可。没有规定,互不攀比。收上来的米,集中汇总,用驴驮到集市,换回银两。若有不足,无论多少,皆由村里的财主自愿填补。钱备足,遣二三青壮,赶骡马,进京城,下天津卫,或者走承德,买回各式花炮,存入库房,专等正月十五到来。

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月出东山,人们早早吃过元宵,纷纷聚到西城门外场院。十几个装满各色花炮的大笸箩被抬了过来。先是族长致辞,给大家拜年,强调“敛米放花”是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子孙们要好好干,把它发扬光大。然后主事人高声宣布纪律,要求注意安全,指明哪几筐鞭炮是小孩可以放的,哪几筐是大人可以放的。众人齐声应和,喊着笑着跑进场院正中,燃放起来。

没有老幼远近,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皆可自由燃放。人们欢天喜地。男孩子拿起小鞭噼里啪啦,东响一声西响一声;女孩子手持五彩呲花,转着圈嬉笑;男人们点燃二踢脚、钻天猴,砰、啪,铿锵震耳;女人们站在场院边上,说笑着,招呼着,叮嘱着自家孩子或男人。每个人都尽情尽兴。

重炮礼花弹登场了,高潮来临。十几个小伙子,一溜礼花弹,一组接一组点燃。惊天动地的巨响,万花齐放云霄,夜如白昼,山谷回音,吉家营的夜空灯火璀璨,沉睡了一冬的大地仿佛正在醒来,万物舒展,欣然向天。人们欢呼雀跃,一片沸腾。欢声笑语中,纷纷祈祷着新一年风调雨顺,期盼着来年正月十五的“敛米放花”早日到来。

这个习俗始于明代,在吉家营传承了数百年。

走进吉家营,古槐树下就是那个场院。眼前似有七彩焰火,耳畔仿佛响起呢喃人声。身边的郝加广先生是吉家营大儒,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村史研究,伴随着他的介绍,我在古城中穿越。

坐落在北京密云东北雾灵山脚下的吉家营,史称吉家庄,成庄于唐宋,开庄鼻祖为吉姓,传说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先祖即发祥于此,但无从考证。此地属长城防御重地,咽喉要道,明洪武年间,大将徐达在此建关立寨。万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长城时,把寨堡扩建为营城,更名“吉家营”。

吉家营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六十多亩,东西城墙长二百多米,南北城墙长一百多米,均不相等。因设有东西两个城门,故名营城,而非堡城。

岁月变迁,时代更迭,现今村内多为郝、李二姓。郝姓人氏认为,“吉”就是“好”,郝姓住在吉地属于好上加好,人丁兴旺。清乾隆年间,吉家营郝氏家族是密云潮河以东、承德以西最大的乡绅富户,有东西两院六套四合院,房屋百余间,门楼影壁、砖雕石刻,古色古香。郝氏以耕读传家,劝勉子孙要做到勤稼穑,丰五谷,知诗书,明事理。“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农耕以立命,读书以修身,世代相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郝氏后代子孙多芝兰玉树。村里现存西院阁门一座,门楣横匾上书“里仁为美”四个楷体大字,语出《论语》,为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北大的郝姓子弟手书。

抗日战争时期,吉家营未能幸免,遭到日寇两次焚烧屠戮。古老的营城在炮火中成了一片断壁残垣。

漫步吉家营,四周青山如黛,静谧安详,鸟鸣之声不绝于耳。这里是长城脚下,山峦尽头,不远处有险峻的长城关口,有被专家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的雾灵山林场。天空高远,空气清明。营城遗存的东西两座城门上,分别题着“镇远门”“吉家营门”,字迹模糊。和许多营城不同的是,两座城门并不相对,而是分别对应两条街道,街道两侧的巷子也没有一定之规。之所以如此,据说一是依山就势,二是为迷惑敌方,万一发生巷战,容易打击敌人。

数百年风雨剥蚀和战火焚烧,城墙早已残缺,东墙被修缮过,南墙坍塌严重。登上东城墙,营内人家尽收眼底。老屋不多,个别民居的烟囱、屋脊,还保有明清建筑风格。除了门洞、城墙,村内还遗有阁门、古槐、古井,见证着岁月沧桑。

走在村子里,你无法想象这座小小的营城内外竟曾有九座庙宇,供奉着十几位神灵,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山上的石头,村边的小清河,无不写满了传说,被老人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明代《四镇三关志》、清代《昌平山水记》《顺天府志》,对吉家营城均有记载,北京市文物局在此立有长城文物保护碑。

如今的吉家营古风犹在,民风淳朴。常见山畔数人,或荷锄而行,或耕于田间;亦见耄耋老者,安然闲谈树下。村庄祥和,人心安定。坐在古城墙上,蓝天如盖,阳光正好,吉祥的吉家营真是有着远离尘嚣的大自在。(作者:王也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