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
雪后的海陀山就像天使,头戴白绒帽,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海陀山上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被誉为“雪飞燕”,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赛道。在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在“雪飞燕”争分夺秒。海陀山承接了雪车、雪橇大项和滑雪大项中的高山滑雪比赛,山体上留下了体育健儿矫健的身姿。“雪飞燕”与市内冰上项目一起,向世界展现了北京这座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双奥之城的无穷魅力。
站在八达岭长城上观看海陀山,另有一番景象:群山连绵巍峨,主峰高耸,又如一位老人,苍苍白发,俯视着延怀盆地,讲述着悠久历史。妫川八景中赞为“海陀戴雪”,美不胜收。
海陀山主峰海拔2241米,高度排行北京第二,分为两座山峰,称大海陀山与小海陀山,历史上曾叫大夏阳山和小夏阳山,至秦汉时又称大翮山和小翮山。
这次北京冬奥会中,张家口也有赛区。提起张家口,大家脑海里出现的都是河北的张家口,其实,北京也有个张家口。北京的张家口在延庆的南山,离海陀山还有些距离。两个张家口在古代同在一个军事地区,同为关口要道,共同守护着京城。
小张家口雅号“石头村”
河北的张家口举世闻名,大境门雄伟壮丽,“还我河山”气贯长虹。
北京的张家口是山口。明代时在京城北部各个山口多有驻兵,清代关口军事作用消失,原有的驻兵就地安家。无论是否为明代士兵,或是早已有人居住,总之地名是依姓氏而来。百家姓中张是大姓,坊间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一说。张姓人家多,各地多有张姓地名,如湖南张家界,江苏张家港,通州张家湾,延庆还有张山营等。张家口不只一处,河北省的赤城也有一个张家口。为避免地名混乱,后来人们把赤城的张家口与延庆的张家口都改称小张家口。
北京的小张家口在延庆城南。笔者很早就想去探访,主要是想看看那里的山口、长城、城堡,只是觉得这些年发展太快,不知道是否还有历史遗存。北京冬奥会之前,有朋友去小张家口办事,回来告诉我有可看之处,于是我立刻出行。
小张家口是个山村,多处盖有新房,展现出新农村的景象。村中建筑很有特点,多以石头为建材,围墙、地基有的以毛石垒砌,错落有致。再细看,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有不少和石头相关:石碾、石磨、石夯、石盆、石缸、石桌、石凳,以及水井、水渠、影壁、地窖、磨房、饮马槽……就连上山小巷的路面也用石头铺就。慢慢地,人们就给村子起了个雅号:石头村。
村里保存着许多老房子,有些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的结构有特殊的,比如檀条上铺着厚厚的高粱秆,当地人称为“隔档”,再铺上厚厚的黄土,最上面盖瓦。厚重笨拙的屋顶,有着窑洞的效果,保温防晒防雨雪。房子冬暖夏凉,住着舒服,可以抵御山口的寒冷,为戍守边关的将士带来温暖。后人沿用此法造屋,至今未拆,我才得以看到。
我在村子里慢慢游走,寻找着历史的遗存。村里地势于周边而言相对低平,南山路边垣从东西两边的山上交会于此,就像打了个结,拧出一个墩台。古书中有记载:“张家口墩,十余米高,站在高处瞭望南北,联络东西。”不过,现在村子所在之处已经没有墩台的痕迹,仅存一棵大柳树,历经了多年的风霜,依然屹立。
长城的边垣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老百姓习惯称为“里口”“外口”。这里的人们习惯以边垣为界,分出里外,即现在说的长城内外。光绪《延庆州志》也有记载,当时把这里称张家口,距延庆州城“十五里”。村子分为两个,相隔只是这道边墙,内侧为里,分出里张家口与外张家口,之后有了小张家口的简称。
村子南半部是里张家口。光绪年间,里张家口有二十四户,一百二十五口人,耕地一顷三十亩。外张家口有三十二户,一百六十八口人,耕地比里张家口要多,有三顷九十二亩。随着时间的变迁,村里人口也发生着变化,慢慢地两村合二为一,人口增加了不少,如今有两百多户,五百多口人。
村外山上建有俩城堡
里张家口村南有龙王庙,村北有土地庙,外张家口有关帝庙、观音庙,这与古书记载大致相同。当地人回忆说,别看村子规模不大,但以前建过不少寺庙,除了前文说的几个,还有后来重建的山神庙,墩台旁曾有仅一楹的老母庙,供奉着老母娘娘,此外还有泰山庙、三官庙等。在清朝,这里算是交通要道,商旅人员往来频繁,村里曾开有两处客栈,生意颇为红火。
村里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残碑,字迹漫漶不清,另一块保存较为完整,名为“分修长城题名碑”,是万历元年(1573年)立。完整的碑为圆首,材质是花岗岩,通高1米多,周围饰以阴线卷云纹。碑文刻有主持修建长城的10位官员:钦差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山西蒲州王崇古、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湖广嘉鱼方逢时、钦差巡抚宣府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右副都御史浙江山阴吴兑,以及提调宣府南山参将署都指挥佥事陕西榆林孙朝梁、中军怀安卫千户张维城、宣府前卫指挥王佑、把总怀来卫镇抚刘思等。石碑现在放置在一户人家的院落里,平时用布挡着。
墩台东西两面的山上建有城堡。向东沿着石头铺就的坡路上山,踩着几百年的路面,顿时感受到这座小山村的历史厚重感。石头路虽有凹凸,却结实耐磨,还可随时挖取更换,寿命长久。小巷两侧建着房屋,间或也能看到墙上有城砖,由此可见,当年此处的墩台或边垣城墙可能外有包砖。
山不高,山顶地面平坦,已经开垦为耕地。不过地里现在种植着树木,多为栾树,春天初生的新叶叫木栾芽,或者木兰芽,还有的地方叫树头菜。木栾芽在山区可是美味佳肴,可以和香椿芽媲美。山顶有一株海棠树非常醒目,树龄很久,长得粗壮高大,为古村增添了美色。
耕地四边存有起起伏伏的黄土残墙,两三米或三四米高不等。目测城堡面积,南北长有100多米,东西宽有80多米。北面还有一处30多米长的小城,城里当年有营房、马厩,还有座小庙。长城文保碑上书:小张家口东城堡。对面山上还有西城堡,也是残存,面积比东城堡稍大些。
山间小道可出奇兵
小张家口的位置很重要,这里有条小路可以绕过八达岭进入关沟。宣统《延庆州乡土志》记载:“小张家口在州城东南四十里。踞南区北部,八达岭之东。山峡小径西通青龙桥。”又记:“由岔道西南行,逾入八达岭十里,至青龙桥之南,有小张家口径路自东北来会。山路崎岖,行人甚稀,曾为古道,即经小张家口、青龙桥,再过居庸关奔向京城。”
京张铁路自京城奔向张家口,青龙桥是岔路口,建有火车站。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时任总工程师的詹天佑设计了人字铁路。在小张家口附近的水关长城留有他居住过的小院。
小张家口的小路在《延庆州志》也有记载,并列出了用途:明代以奇兵由青龙桥出小张家口,蹑贼之臂,延庆、永宁出铁骑断贼归路,两面夹击,则贼进退受敌,足可擒也。隐蔽之路虽可出奇兵,但时间久了也会为人探知,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偷袭通道。所以《延庆州志》中记载南山一带的山口,包括小张家口,最早是由隆庆左卫官军把守,后来为了加强防御,经过调整,改由永宁卫后千户所官军把守。
明代在边境建有卫所,卫所的官兵带有家属,称为“军户”。卫所受“都指挥使司”管辖,每卫5600人,分为“中、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千户所设正千户一名,正五品。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每所112人。
如今延庆永宁古城内仍有很多当年的称谓,城北有左所屯、后所屯,是左千户所、后千户所的驻地。当年小张家口就是由这里的后千户所驻防。
小张家口的军事地位不言而喻。站在山顶四处观望,边墙自此向东而去,东面山顶处还有墩台。往南眺望,远处两座大山中间就是小道,真是一处险地。两座城堡在山上占据有利地形,一旦敌人来袭,山上官兵顺势而下,两面夹击,势如破竹,确保山口无恙。
小张家口东北紧临着瓮山,是通往十三陵的山口,与小张家口共同守护着十三陵的安全。元代周伯琦的《扈从诗》前序中记:“元顺帝出京,十八捺钵地,过居庸关而北,遂自东路驻瓮山。”据序得知,这里曾是元朝皇帝驻足之地。因瓮山山岩含铁,呈赤色,又名红山。山的东西两侧各有村落,名西红山、东红山。从光绪年间《延庆州志》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出,西红山村也有一座城堡。城堡北面绘有营房,有军队驻扎,预示着当年是个重要地界儿。
西红山城堡留下佳话
沿着山路,我走进西红山村。村边有黄土坡地,据村民说,这里种出的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生长旺盛,在这一带是有名的。看着村里的地势,想起当年南山路边垣,也是利用了这一带的黄土夯筑,阻挡了北方的骑兵。这里的黄土既有经济价值,又有了军事价值。
黄土挖多了,坡地也渐渐平坦了。村里盖起许多新房,还有不少别墅,房屋高低错落,很是漂亮。村子不大,100多户,300多口人。村里人好对弈,出现过不少象棋高手,成了有名的象棋村。
一位上了岁数的村民说,上初中时村里的城堡还在。城墙很宽,也很高,有6亩地大,面积不小,后来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附近修铁路时,要垫地基,就挖了城堡上的黄土。村民说,山下铁路旁原来还有一座城堡,也有6亩地大。听到此话,我颇为吃惊。因为古书里只记载了一座,是古人有疏漏,还是早期遗留的旧址?不得而知。
我顺着坡路走向村东。上坡不远,就看到一溜土垄,再向里走,能看到城墙残存,都是高低不等的黄土堆,下面有一层层的碎石,似为沙层,又似夯层。夯土中夹有碎石,古时的墙体多用这种结构,这样更为牢固。这段残存百多米长的黄土堆,高低参差,断断续续,似乎留下一行省略号,间或有感叹号。
有村民告知,村南还有一块碑。在好奇心驱使之下,我前去寻找。走不多远,果然见到有长城文保碑,上书:西红山城堡。爬到坡上,耕地平整,四周有几十厘米高的土垄,约有三四十米宽,七八十米长。这里以前还有城堡?走下坡细看裸露的黄土,不见夯层,不是墙体,不像城堡。当然,无论村南或者村东哪座曾是古城堡,西红山城堡都是明代的关口要地。
想起光绪《延庆州志》书中记录的一段趣事:“西红山在城州南二十里,山西有墩台敌楼。相传明将军刘挺守此时,射地得泉。今山麓村中只一井,即刘公泉也。”“守此时”耐人寻味,可能是长期或是短暂驻守,哪怕是到此巡视,刘将军在此体验了条件的艰苦,为解决士兵的喝水难,想到挖井。黄土地质,挖井不易。井水溢出,造福官兵。后人忆起,传为美谈,渐为传说。
故事言外之意显示,此地曾有军队驻扎,且有将军至此,级别很高。《日下旧闻考》云:“有警则宣镇总兵堵御外边,陵后总兵防守内地,又和陵前昌平总兵联络,于东西红山各口设防,天寿山宛如泰山圪立于中央。”此地居中,与驻扎昌镇、柳沟的总兵官较近,可以前后联系策应,守护着十三陵和京城的安全。
西红山村就在山脚下,刘公泉无人知晓,已难寻觅,而明代将军在此大显神威,留下了一段佳话。
村边寻看,有南山路的边垣,间或建有墩台,墙体不高,却连绵不绝。边垣阻挡过多少铁骑,墩台城堡驻下了多少士兵,边远山区生活如何艰苦,令人浮想联翩。
小张家口属宣镇管辖
小张家口与西红山的两座古城同在南山路边垣上。这道边垣与八达岭长城建造有别,特点鲜明。
明成祖定都北京,选陵天寿山,为了加强防御,明代恢复隆庆州,建立永宁县,筑起永宁城,设置永宁卫,布下重兵,思路周密,意义深远。
嘉靖年间,北方铁骑威胁日益严重。嘉靖二十七年(1548),北方俺答大军侵扰延庆、怀来一带,以至“殍骨暴原野”,“野无青草,室如悬磬”。鞑靼每年多有侵扰,还不断派遣奸细侦探道路,防御设施需不断完善。明人延续高筑墙的策略,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再次修筑南山联墩。城墙与铁蹄,农耕与游牧,文明与抢掠,在漫长的历史中持久地较量着。
关沟是进入京城的主要通道,八达岭是北方骑兵进攻的首选。因此以岔道城为中心,向西抵达怀来龙爬山,向东至四海冶,再次筑起一道高墙,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每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二十座墩内筑小堡一座。步是计量单位,每步等于五尺。总计墩七百九座,房七百九间,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
墩墙城堡按照一定的格式与尺寸建造。隘口处重要,增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者,各宜量势修筑,并添墩一座,以防奸细。工程限定工期,由军役人员修筑,建材、工钱,甚至食米盐菜俱以时价折估在内,经过核算,总共需用银一十万五千七百五十一两九钱三分五厘。账目细致清晰,是一笔巨大的帑银开支。
军役人员来到此地修筑城垣,可以携带家属,邻近农家愿意来,也可随军定居。清代以后,城堡作用消失,逐渐形成村落。所以这些村民多是留守士兵的后裔,也不排除有随军而来的亲属邻家,成分不会单一。
城垣墩台不断增筑补修,志书成书年代不同,所计数字也有区别,有计“营城二十五,为寨九”。城与寨大小有别,志书上说,“屯军曰营,列守曰寨”,守住重要山口通道,如柳沟城、西红山、海子口等都是当年防御的重点。城寨墩墙相连,楼台相望,密度之高,叹为观止。明代杜齐名《南山志总论》中称之为“联城列墩”。
大城小堡有驻军,墩台也有士兵把守,每个墩台“各拨边三名,夜不收一名”。这些士兵的主要任务是放哨瞭望,遇到敌情,若是夜间则举火相告,昼间则燔燧,把敌情迅速通知给上级单位,第一时间做出军事安排。
南山路边垣是八达岭北面又一道坚固的长城,因属宣镇管辖,位于宣府之南,边垣所以得名。宣镇是明代九边之一,担负着京城西北的防御任务,责任重大,范围包括了延庆地区。边垣建造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或毛石垒砌。城堡营寨与城墙连为一体,墩台相望,如项链镶嵌了珠宝,连缀出一道风景线。
刚举办完的北京冬奥会把北京与张家口联系在一起,遂让我想起延庆的小张家口,以及和小张家口相连的南山路边垣。在延庆的冬奥赛场,冰雪健儿能远望长城,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迹与奥运五环相辉映,创造出冬奥史上的一段佳话。(图文/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