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先蚕坛前说蚕礼
2022-07-09 网友投稿

▌张玉瑶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陶渊明的诗句,为人们描绘了惊蛰时节大自然的景象,农历仲春二月的阵雨轻雷,唤醒了蛰伏的冬虫,草木自在舒展地抽条发新。

在北京中轴线的古代建筑群中,有一处古迹,旧时每逢惊蛰前后万物复苏时,便开始忙碌起来。它的名字也直接和虫有关,这便是位于今天北海公园东北角的清代先蚕坛。

从北海公园北门进去,沿朱红的古墙向前行,不多时,左转来到一处庄严的门楼,上覆绿色琉璃瓦,牌匾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着“先蚕坛”。这是当年清代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为北京九坛之一,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从地图上看,它和位于永定门内的先农坛处于一条直线上,南北呼应。

因先蚕坛现在不对外开放,了解的人不多。坛庙文化研究者董绍鹏曾有幸去里面参观过,写过一本专著《北京先蚕坛》。而他的单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巧位于南城先农坛,他笑说,做先农坛研究时“顺便”研究了先蚕坛,因为农桑是古代大事,在史书上,两处的史料记载几乎也都连在一起。

设立先蚕坛是为祭先蚕神(即开创桑蚕丝织之神,周朝时先蚕神没有具体名字,南北朝时才正式确立嫘祖为国家的先蚕之神),而这一祭祀仪式的确立,要追溯到周朝的典章制度:天子亲自耕种,王后亲为蚕事,以敬奉神祇,同时为天下做出重视农桑的表率。董绍鹏介绍说,北京建先蚕坛始于元代,但未见有元代皇后亲蚕的历史记载。明朝迁都北京后,嘉靖皇帝规范国家礼仪,仿周制,在都城北郊安定门外建亲蚕台(包括祭台、观桑台等),在今中南海西北角处建桑林织堂,整个仪式过程分两处完成。后来为了后宫出入及取水浴蚕方便,嘉靖皇帝拆除北郊建筑,在西苑重建亲蚕台,并将原来分开的两个功能合二为一,由此所有仪式都在皇家禁苑内完成。

清朝经由雍正朝酝酿,从乾隆起,正式确立皇后亲蚕之礼,袭明制,也是在皇宫内苑进行,新选址在西苑东北角,也就是今天北海公园先蚕坛的位置。这样一来最大限度符合了周礼中于北郊亲蚕的制度,二来此处有水源,方便浴蚕。乾隆九年(1744)农历三月初三,新建成的先蚕坛迎来第一次亲蚕大典,孝贤纯皇后按仪礼圆满完成国之大事,乾隆欣喜之余,命郎世宁等宫廷画家绘《孝贤纯皇后亲蚕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亲自题诗其后。孝贤纯皇后深受乾隆宠爱,她逝世后,乾隆还命人将乾隆九年亲蚕礼成后所得蚕丝织成帛,挂在先蚕坛。

据董绍鹏叙述,从先蚕坛门进入,东侧有一条南北向的浴蚕河,河东是养蚕的蚕舍及蚕神殿院,河西及南侧空地是先蚕神台及观桑台旧址(两处今已无存),观桑台的东西南三面广种桑树。神台北侧是两进的亲蚕殿院,前为具服殿,后为织室。此外还有蚕署、宰牲亭、福晋及命妇室等一些附属建筑。

从乾隆开始,祭蚕神作为国家礼仪制度被固定下来,一般选定在每年农历三月的吉巳日。早春二三月,正是惊蛰前后,暖气上升生灵苏醒时,由江南选拔来的养蚕妇女能手(蚕母)就开始在蚕舍内育蚕种了,以备迎接接下来的春日祭礼。礼分三步:先是吉巳日当天的祀神礼,由皇后率妃嫔、福晋等祭拜蚕神;之后,根据当年气候,视蚕的孵化和桑叶生长情况,择日举办躬桑礼,按周代古制,皇后、妃嫔、福晋各用金、银、铁钩,分别采三、五、九片桑叶,由蚕母送至蚕舍饲养蚕虫;待蚕吐丝作茧后,择日在亲蚕殿院行缫丝礼,由皇后象征性在金盆内缫丝三次。至此整套亲蚕礼仪方毕。根据每年气候差异,从前期准备到礼成,可能历时一两月之久。

作为一种程序性的象征仪式,皇后一般并不参与具体的劳动过程,唯一例外的是隆裕皇后。她不受光绪皇帝宠爱,一度心情郁闷,她不仅按期行礼,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先蚕坛里,亲自参与养蚕丝织的全过程,她是古代皇后亲蚕的一个特例。

如今,从这座朱红的先蚕门,以及郎世宁的画作、喜仁龙等人的摄影中,能想见当时的光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