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美好四月,京城这些展览不能错过
2022-11-10 网友投稿

四月,伴随着春日的气息如约而至。京城的展览又上新了,用照片、图标、文字等绘声绘色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文化大餐,找个空闲时间慢慢欣赏,用心领悟,让生活增色。不负春光,快来开启一场放松的艺术之旅吧。

《灯塔照耀中国——中共中央驻地联展(1921-1949)》

近日,《灯塔照耀中国——中共中央驻地联展(1921-1949)》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正式亮相,用照片、图标等形式呈现中共中央机关28年间的辉煌历程。

《灯塔照耀中国——中共中央驻地联展(1921-1949)》由香山革命纪念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七家中共中央驻地纪念馆(博物馆)共同举办,首展于2021年6月在江西省瑞金市开幕,展览开幕后社会反响强烈。该展览是香山革命纪念馆首次在南广场举办的临时展览,展期为3月25日至7月中下旬。

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展出历史照片170余张,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从1921年至1949年的主要迁驻地为线索,用照片、图标等形式呈现中共中央机关从建党开始,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辗转迁移,用独特的视角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历程,展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如同光辉的灯塔,指引中国革命航船乘风破浪,驶向胜利彼岸,取得的历史功勋和伟大成就。

展览时间:持续至7月中下旬

展览地点:香山革命纪念馆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画院建院65周年。为回溯北京画院与延安的一段特殊情缘,“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3月2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以绘画和实物向观众讲述北京画院与延安薪火相传的历史。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创作“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作为延安艺术人才聚集地的鲁艺,成为实践“为人民群众创作”的先锋阵地,开始探索更加适合群众的艺术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群众形象、百姓生活、新的政策等素材在《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开始成为延安地区主要的艺术创作内容,“剔黑成白”也逐渐成为延安版画创作的风格特点。

彼时,延安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都很艰苦,油画和国画等创作材料稀缺,木刻版画所需的工具最易获得。梨木板可就地取材,再加几把木刻刀就能自画自刻,并且快速印出张张相同的木刻画分发给群众,成为根据地最主要的美术创作方式。同时,木刻版画黑白色彩对比鲜明,画面语言生动写实,更加利于突出叙述性,用群众自己的形象和熟悉的内容来宣传新事物、新政策,成为当时重要的力量。

但当地群众并不喜欢也不太理解西方版画“黑乎乎”的面貌。延安的版画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从对西方版画现实主义风格的学习转向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中国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习惯。“剔黑成白”这种黑白的转变不是简单的形式风格问题,更涉及老百姓的审美习惯以及作品“为了谁”的创作理念。

展览在一层展厅集中展现了北京画院几位老艺术家在延安时期的版画创作,如庄言的《前线归来》《前线》、邹雅的《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扭秧歌》《攻城》、夏风的《小八路》《打谷场上》《秋收》等,力图再现他们从生活中取材、于小事中见大政、艺术服务群众的实践探索,以及在西方版画技法中融入民间传统艺术,平衡群众喜好与艺术本体的双重追求。

1957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北京画院正式成立,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百花齐放”的画家队伍,其中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就来自延安。这些曾用木刻版画创作为革命助力的美术工作者们,带着为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理念和情感相聚于北京画院。

二层展厅聚焦庄言、崔子范、邹雅、田零、辛莽、张仃、刘迅、夏风等8位老艺术家。他们中有为革命培养艺术人才的鲁艺教员,有心怀艺术理想的党政干部,更有冒着烽火远赴延安的爱国艺术青年。来到北京画院后,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新中国的建设,创作取材贴近群众,根据新生活的需求不断创新,探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专注于国画、油画等创作。

展览中,庄言的《修船厂》、邹雅的《山谷新貌》、田零的《剥玉米》、夏风的《天寒心热》《出钢》等作品描绘了新中国建设中的劳动场景和山河巨变;崔子范在1987年为纪念北京画院创建三十周年而作的花鸟作品,体现了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延安的生活和经历培养了他们对人民的情感,铸就了他们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成为他们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和变革的力量源泉。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这种来自延安的精神在扎根、生长。

展览时间:展览持续至4月24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

近日,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展亮相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25位水墨艺术家带来架上绘画、影像、装置等精品力作60余件,在大运河之畔以水墨勾勒“万重山”。

此次展览共分为“万重山·卧游”“万重山·凭阑”两个板块,力图以多样的形式和多种媒材混合,共同探讨中国水墨艺术在当下的探索与方向。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薛永年、范迪安等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邀请的参展艺术家跨越“90后”到“30后”,在当代水墨画坛极具代表性。

步入一层展厅的“万重山·卧游”部分,一幅幅水墨山水呈现的不仅是自然景色,更是艺术家个性的风格与观念。84岁的丁观加擅长山水合一、水光天色的诗化描绘,他的《春江渔歌》以积墨、积色、泼墨等技法表现了水面波光的闪耀。王天德的《望庐上舟图》由两层画面叠加而成,底层在宣纸上以传统水墨的方式表现出山水画和书法的笔墨痕迹;表层是以香灼烧皮纸,构成另一层山水与书法的图像。王赫的《镜中景千里江山》则创造性地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巧妙引入图像“拼接”,呈现出年轻人对中国艺术中“宇宙观”的理解。

而在二层展厅,“万重山·凭阑”进一步展示了当代水墨的新题材、新形式。彭薇以古代山水画的卷轴与册页为灵感,通过手绘装置《遥远的信件》表达传统文本与当代观念的统一。曾健勇让绘画突破平面限制,创造了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形态的作品,打开了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

“中国是水墨艺术的大国,水墨的传统需要持续的创新表达。”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说,此次展览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水墨的一个“切面”,面对中国水墨发展之问,艺术家们用作品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们也希望观众可以参与进来,在参观过程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此外,赵力表示,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展览中的许多作品,亦映照着大运河文化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互生关系。“安美术馆位于一座现代商业综合体,我们将展览固定在这里展出,也是希望水墨传统文化能够面向当代、不断发展。”

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位于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家当代美术馆。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9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包括公共美育、学术讲座、主题论坛等。

展览时间:持续至5月29日

展览地点: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

“清华人 奥运情”专题展览

3月30日,“清华人 奥运情”专题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展览通过百余张照片、60余件档案实物展现了清华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风采。

展板上,一张张照片讲述了清华人与奥运会的情缘:1913年,首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该校六位选手参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该校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团队完成了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副教授千哲团队结合竞赛项目特点,找到了“篆书之美”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的灵感;2022年北京冬奥会,30余位该校师生参与了火炬传递……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展柜中,还有清华校友、原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参加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比赛夺冠时佩戴的头盔,该校医学院副教授刘鹏研制、在北京冬奥场馆“上岗”的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采集管、芯片卡盒及样本袋,清华人参与传递的历届奥运会火炬等。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首体上岗。”展柜中,一份冬奥日记吸引了众多目光。日记的主人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自己服务北京冬奥会的点滴:在颁奖广场见证中国短道速滑队举起“金墩墩”、在闭环餐厅中吃到了一顿好吃的西餐……在本届冬奥会上,该校共有1210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50名“志愿者的二次方”为志愿者提供服务保障。

展览时间:展览中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校史馆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红烛颂”为题举办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固然旨在向世人展现父子二人的艺术才华,但是更希望观众在欣赏他们艺术作品的同时,思考他们的美学价值,感悟他们的精神魅力,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重塑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价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闻一多是著名诗人,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红烛》《死水》两诗集及倡导新格律诗,开一代诗风;同时亦为知名学者,融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颇有造诣;抗战后期基于对国民党专制腐败之义愤,投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无私无畏一身正气。

展览时间:4月2日 至7月3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黄檗文华润两邦——隐元及师友弟子的禅墨世界

368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和隐元禅师圆寂350周年,“黄檗文华润两邦——隐元及师友弟子的禅墨世界”书画展近日在北京开幕。

此次书画展的举办,将唤起中日人民共同的美好历史记忆,激励我们共同致力于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开展民间往来、促进民心相通,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维护东亚和平安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隐元禅师是明末清初高僧、日本佛教黄檗宗开山祖师、中日佛教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应日本佛教界邀请,花甲之年的隐元禅师1654年率众弟子东渡弘法,于京都大和山(今京都宇治)创建寺院,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开创日本佛教黄檗宗。

举办本次书画展,旨在通过集中展示隐元禅师及其师友弟子书画作品、隐元禅师造像和黄檗文化相关器具等百余件展品,展现璀璨绚烂的佛教文化艺术,诠释中日两国以佛教为纽带开启的民间文化交流。

展览时间:持续至4月13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作为2022年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季的重点活动,“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与“江户物语——日式创意市集”日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启幕。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题材包罗万象,直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世俗百态。展览精选140组浮世绘经典作品,其中70余幅珍贵的浮世绘作品为首次在中国亮相。

一踏入展厅,樱花、和服、屏风等日本文化元素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在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花未眠》《江城》《百美图》《和之境》四个章节呈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以及江户时代的市民生活场景、娱乐消遣和审美时尚。其中完整展出了浮世绘风景画最著名的两个系列《富岳三十六景》和《东海道五十三次》,为中国观众提供了难得的零距离感知江户文化的机会。

展览现场,举世闻名的《神奈川冲浪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画面中大海汹涌澎湃,船夫们紧紧抱住船身随波逐流。翻滚的浪花引导观者的视线,远方是雄伟的富士山。葛饰北斋以独特的“三分法构图”和透视法相结合,形成以富士山为中心的向心式构图。这幅经典是传统美术和西方技法的集大成之作,是代表日本美术的经典作品。

《凯风快晴》以“红富士”的别名广为人知,也是和《神奈川冲浪里》齐名的经典之作。“凯风”即夏季的南风,葛饰北斋以“快晴”的蓝天为背景,描绘富士被朝霞染红的瞬间。清晨由于光照与空气的作用,富士山偶有通体红遍的景象,蔚为壮观。山体上优美的木纹肌理渲染出清晨的薄雾效果,两道弧线简洁地概括出富士山的雄伟姿态,也是这个系列中唯一没有具体地点的画面。这幅作品堪称葛饰北斋以经典手法表现的经典风景,简洁的色形组合使之成为日本美术的标志性符号。

展览时间:持续至6月5日

展览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

阅读原文